4月,美國,休斯頓,從墨西哥灣吹來的微風里,已經有了春日的暖意。 膚色各異的市中心大街上,出現了6張稚嫩的東方面孔,學生打扮,臉上寫滿興奮又期待的神情。這些學生,來自濱和中學。提著大包小包,穿越太平洋,來到德州,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呢? 朱志韜是此行的學生之一,他說:“我們要參加2019 FIRST TECH Challenge冠軍賽!”這是一項國際性機器人青少年組賽事,全球33萬隊伍中,僅有108個隊伍有機會參加休斯頓冠軍賽。 賽程還沒開始,孩子們正緊張地討論著機器人的組裝、答辯的策略……一個個孩子討論起戰術來,頭頭是道,專業又沉著。問起孩子們哪里學的機器人課程,答案不是興趣班,而是學校一周一節的創新課程——“STEAM課程”。 創新課程,這是濱江自全區推行智慧教育以來,智慧課堂的做法之一。隨著智慧教育的深入推進,Pad教室、空中課堂、電子閱卷、智慧食堂、人臉識別……一項項創新正推動著教學模式創新,助力學習方式變革,促進教育均衡發展,提升教育教學質量,濱江正向“三優三高”的現代化教育格局邁進。 “智慧”讓課堂內容更精彩 濱和的“STEAM課程”開班不久,已收獲了國內外許多獎項。 趙少蔚是該課程的主要負責老師,從事機器人競賽教學11年。趙老師說,上課過程中,孩子們需要自己動手制作機器人,設計展示機器人的海報,撰寫科技小論文,相互學習、評價,共同合作完成機器人學習項目,“學生解決問題、邏輯思考、批判性思考和創造力的能力得到培養”。 除了機器人課程,濱江的學校還將PAD(平板電腦)引入課堂。走進杭州高新實驗學校的智慧課堂實驗班,學生桌前都放有1臺PAD,已裝載了所有教材、習題和作業。孩子通過屏幕答題,老師只要輕點屏幕,就能看到全部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,教學溝通更加高效。 而這樣的“PAD班”,在濱江并不是個例。 區教育局工作人員介紹,目前,我區多媒體電子白板或觸控一體機已實現全覆蓋,中小學建有實時直播教室410間,每個中小學至少都有1個PAD試點班。 早在2014年底,區教育局就出臺了《濱江區智慧教育三年行動計劃(2015-2017)》。目前,全區學校全部實現萬兆網絡接入、千兆互聯,無線網絡實現校(園)全覆蓋。 高網速成就的不僅是濱江孩子的教育,也讓“空中課堂”成為現實。 去年年底,濱江首次嘗試跨省同步課堂。兩塊屏幕,一根網線,連接起長三角的杭州高新實驗學校和海拔2980米的青海德令哈市第一中學。青海省德令哈市是濱江教育對口支援地區,通過“空中課堂”,相隔3000多公里的兩地師生一起上了一堂不一樣的數學課。 區教育局工作人員說,這一次課堂是結合濱江智慧教育的優勢,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對口支援地區傾斜,實現教育精準幫扶的一次嘗試。在不遠的未來,這樣的教育幫扶,將惠及更多學子。 “智慧”延伸到校園的角角落落 在濱江,“智慧”二字不僅體現在課堂上,更在課后的每一次測驗中。 在PAD課堂上,老師可以直觀看到學生的測驗作答情況。如果一道題目錯誤率特別高,那么老師就能在課堂上及時著重分析該題目。除了測驗數據的分析,通過電子閱卷,每一次全區統考的數據也能及時反饋學校、年級、班級、學生的成績情況,甚至可以精確到每一道題。在教育評價上,管理者、教師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,對學生能力和知識結構進行評價,力求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,學習更加高效。 除了日常的教學,互聯網的運用已經延伸到了校園的各個角落。 早在去年,濱江已經實現智慧食堂全覆蓋。家長可以提前知曉學校食譜,線上選擇孩子愛吃的飯菜,也能為孩子進行營養搭配。 去年6月,為了方便市民入校鍛煉,我區20所公辦中小學均安裝上了人臉識別系統,首次進入校園鍛煉的市民,需要先在大門口的機器刷身份證,并拍照進行臉部識別和關聯,后期只需“刷臉”即可入校鍛煉。這套系統,還具備黑名單功能,防止不法分子進入校園。 今年3月,我區6所中小學向家長免費開放學校圖書館。歷經一月,開放的學校已增加到了20所。區教育局工作人員說,未來,區教育局還將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,為市民借書提供更多便利,例如學校圖書館資源與區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,在手機端開設借閱和查詢等功能,讓“互聯網+”為校園生活提供更多可能。
|